夫,別讓那孩子也送命了,她自己不會有事的,會靜靜等待夫君與弟弟平安歸來。 姬寰瞭解魯道夫個性,他說死戰到底那可是不打折扣的,要救他一條小命唯一的辦法就是徹底打贏這一仗,於是姬寰就帶著三十名衛兵趕往馬尼莫去了。 路吉爾聯軍因為失去了統帥而亂成一團,各部落只顧忙著爭吵該由誰來繼任統帥,竟任由勃艮第人全軍順利過河,在斯夫拉特卡河東岸站穩了腳跟。眼看就要會戰了,而路吉爾卻還沒有組織妥當。 由於姬寰的威名在路吉爾人盡皆知,所以他就不受阻攔地闖進了酋長們的會議場。姬寰見場中鬧哄哄地吵成一團,心頭火起,就拔出掩日寶劍,大喝了一聲:「呔!」,一劍就把一顆大樹攔腰斬斷,轟然倒下。頓時場上人人張開大嘴,卻什麼聲音也發不出來,只聽得姬寰說道:「我來指揮,誰要不服,現在就來和我比武!」。 第二天一早,路吉爾兩千五百戰士與勃艮第三千四百戰士排開陣勢,開始廝殺。接戰沒多久,路吉爾的中軍就開始且戰且退,勃艮第人興奮地追上衝殺,可是路吉爾軍的兩翼仍然牢牢釘在原地,並未後退半步。於是兩軍的陣線就形成了兩個新月形,路吉爾軍的新月形向內凹,而勃艮第軍的新月形向外凸。於是姬寰就帶著三十名騎兵,繞過陣線左翼,撲向勃艮第軍的右翼背後。 雖然這支迂迴包抄的兵力只有三十一騎,但卻有三十把突擊步槍與一張高科技弓,一霎時箭如連珠,彈若雨下,造成大量殺傷,使勃艮第軍右翼招架不住,往中央退卻。緊接著姬寰他們就掉頭去攻擊勃艮第軍的左翼背後,產生了同樣的效果,使得勃艮第軍左右兩翼都往中間擠。路吉爾軍的兩翼順勢追上,最後兩翼合攏,形成包圍之勢。如此勃艮第軍人數雖多,但因擠成一團,只能由外圍的少數人應戰,而路吉爾軍人數雖少,卻能全線發揮戰力,優劣之勢至為明顯。 姬寰箭袋裡的箭射完了,中國士兵們也打光了每個人僅有的五匣子彈,於是他們揮舞軍刀,策馬衝擊。勃艮第人原本就敗象畢露,而且這些蠻族從來沒有與騎兵交過手,不知如何招架,經此衝擊很快就死的死降的降,全軍覆沒。 此役姬寰成功地抄襲了七十五年之後「坎尼會戰」的戰法,不但以少勝多,甚至還全殲敵軍。這是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使得日耳曼眾人對姬寰佩服的五體投地,敬若天神。但姬寰自己卻心裡難過,因為死傷實在太慘重了。他開始明白為什麼大哥總是千方百計的避免打仗,可是大哥身具神通大能,不殺一人就能制服千軍萬馬。而自己沒那麼大的本事,事到臨頭之際,除了這種野蠻的手段之外也別無選擇了。 姬寰已不想再看到暴力爭鬥,所以當幾個部落為了爭奪戰利品,眼看就要打起來的時候,他就主動出面仲裁,而爭議各方居然也都乖乖地接受了他的裁處。在過去一打完仗聯軍就解散,不會有人再聽統帥的,這回將統帥權繼續保留下來的情況,倒是破天荒的頭一遭,或許這就是王權的濫觴吧? …… 十天後,船塢登陸艦盧山號在好客海西北岸的伊斯特河出海口下錨,塢艙門打開,駛出四艘氣墊登陸艇,往伊斯特河上游而去。這四艘氣墊登陸艇中有兩艘載著醫護團隊、醫療器材與藥品,以及興建臨時手術室所需的建材、機具、發電機、工程人員等等。而另外兩艘則滿載這四艘艇來回所需的燃料,因為此去赫立西遠達兩千公里,跑一趟單程就得中途加油六次。 這四艘氣墊登陸艇沿伊斯特河一路逆流而上,在德文(註八)轉入摩拉瓦河(註九),駛了七十公里就轉入了塔亞河(註十),沿塔亞河又駛了五十公里,便進入了斯夫拉特卡河。如此在內河中行駛了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