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军、州任便居住。 【放在今天,这意思是苏轼享受退休干部待遇,在哪住都行。斟酌一番。苏轼决定前往常州定居。按理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就是在这定居途中,苏轼病症不断加剧。】 “舟车劳顿,太过劳累了。” 苏轼代入自己的性子一想,就知道自己在前去的路上一定是闲不来的,势必要和朋友遨游山川,诗词唱和,一里路都能出两里来。 【是的,在不断的跋涉途中,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甚至多次劳累病倒。】 “病暑暴”,“疲病加乏”,“虚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好家伙。 “苏轼活大不易啊。” 李白感慨,这要是他,肯定就不去常州了,放哪不是呆着,反正有酒有剑就够了。 【第二年六月旬,苏东坡终于达常州,此时的苏轼已经疾病缠身,一个月后,七月二十八,苏轼于常州孙氏宅溘然长逝,终年66岁,谥号文忠。】 “东坡先生……” 看完苏轼这一生,众百感交集,苏轼叹息叹惋者甚多。 有的—— “六十六岁算终老天年了。” 拜托,那可是六十六啊。 刘彻觉得不错了,毕竟有这么多病在身,还坚持了这么久。 然而对此苏轼本则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是因自己谥号文忠而欣喜,不是因看完自己的一生怅然若失。 而是—— 描述得太简单了。 苏轼有点小忧伤。 盘一盘几个被天幕扒拉完一生的诗, 杜牧死前烧文焚稿,彰显文气节, 杜甫舟楫一了余生,虽冰冷却浪漫, 第一个他崇拜的陶翁更是气派,《拟挽歌辞三首》,当年知晓,但是天幕风光大葬。 而自己呢,简简单单,朴实华。 既没有轶事典故,没有大气排场,只有一堆的病,只有六十二个字,就把自己的结局说完了……怎么,怎么能这样呢? 苏轼那个气,仰天幕长叹,继而悲愤发言: “不患寡而患不均呐!” 【2000,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公元1001年-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全世界共评选出十二位,有且仅有一位华夏,那就是苏轼苏东坡。】 “好家伙,那就是咱唯一的千年英雄喽。” 朱元璋嘶了一声,知道苏轼影响力大,但是没想居然这么大。 【什么这个是苏轼呢?没办法,因我们都喜欢苏轼。】 天幕此时放上了一段视频,众听见有一苍老但有力的声音是说道: “果可以选一位诗去旅游——” 一干诗提起了耳朵。 “我不要跟李白在一起,他这个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 大唐 “可现实的有几个能写出李白这样的诗呢。” 李世大不赞同,和李白在一起多快活啊,看看家杜甫,旅游完更死心塌地了。 我……太出名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