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沈晚芸才知林舒玉也未得良配,那定亲的侯府世子性格暴虐又好风月,未成亲前就养了一堆外室,还有个因病逝去的原配,林舒玉是嫁过去做续弦的。
也是那时,她彻底对烂透了的林家没了念想。
回首往事,沈晚芸只觉费神,这一世她暂且逃出了火坑,可那性子绵软的林舒玉呢?
沈晚芸不愿再想,只盼着日后若有机缘定搭救一把。
当下还是得走好自己的路。
思及此,沈晚芸心底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举家搬迁至离淮京最近的遂州定居。
泽云镇始终太小,就算全镇的镇民一日三餐都来她的档子用餐,她一个月也赚不了十两银子。
而且为了吸引更多的镇民光顾购买,阳春面和糯米白糖糕的售价也极低,几乎是成本价售卖,每日从晨起忙到夜深,赚来的钱也只够维持档子运转和日常生活。
她的目标远不止如此。
沈晚芸需要更多更好的食材和更广阔的市场,而这些,僻静安宁的泽云小镇都满足不了。
最重要的是,沈年需要上学堂。
之所以她一开始没有立马送沈年去上学堂,一是因为当时家中实在贫穷,攒不起束脩,二是这泽云镇并没有好的学堂,仅有村东头开了一家私塾。
但那教书先生当年只参加过一次童生考试,还落了榜,识得几个大字就敢开私塾。
沈年这岁数正是启蒙的年纪,送到那儿去上学实在不是好选择。
更何况沈晚芸从未将那里列入自己的选择范围,她一早就为沈年选了一所好学堂——遂州青山书院,也是前世沈年就读的书院。
沈晚芸从始至尾都知道弟弟沈年对上学堂的渴望,所以前世她跟着回去答应嫁做郡王妾,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送弟弟沈年上淮京最好的学堂。
林家也确实答应并做到了——林副尉动用所有人脉拿到一张青山书院的入学邀请函,而沈年在林家请教书先生补习了几个月后,凭着自己的天资和努力通过了书院的考核。
沈晚芸在郡王府也委婉打听过,那青山书院确实很不错,称得上是除了皇家学院外最好的学府。
尤其是书院的此任山长,那身份更是不得了,他是教导过当今天子的老太傅。
至于其他教书的先生们大多也来头不小——由书香世家出身的天子门生致仕后担任。
每年书院所吸纳的学生也大多是各个世家品学兼优的贵公子和意志力顽强的寒门好苗子,他们苦读几年出师后可选择是否入仕,虽也要参加科举,但能考上的学生最差仕途也是七品官起步。
而无意入仕的也可开私塾做先生,凭着青山书院的名头不愁在当地没生源。
原本沈年只需按部就班苦读几年静待出师,前途几乎是看得见的一片光明坦荡,但得知这入学资格是沈晚芸自愿嫁做郡王妾换来的,无法接受的他在林家大闹一场并从书院退学。
然后选了一条最艰难的成名之路——上战场,靠近身肉搏杀出一条血路。
这一世,沈晚芸希望沈年能为自己而活,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和想要的前途,第一步就是上学堂——上好学堂,所有她一定要带着沈年去遂州求学。
至于全家生存问题,沈晚芸也自有一番思量,加上今日抢来的二十两,如今她已攒了二十二两,换在从前够他们一家三口人待在家中不劳作吃喝三年有余。
虽然遂州物价比泽云镇高得多,但即使物价比拟淮京,二十二两也够在稍远的街角处租个带后堂的门面铺子。
虽然一开始会很难,但她一直相信困难与机遇并存,愈大的困难愈磨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