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地下水,大名地区居民饮用水都比较困难。 从1401年到1872年,471年间,大名地区水灾次数达54次,每9年不到来一次。实在太惨了,漳河还得了个“桀骜不驯的漳河”诨号,全是两岸民众的辛酸泪。】地下水他们明白。井水就是地下水。 老朱摇头:“确实,那时候,地里打出的井,井里的水,都是苦的,没法吃。也许,这就是土地盐碱化的后果之一吧。”他有点羡慕,“这后世的人,肯定是连土里有什么都搞明白了。既然明白了,针对性的用些对庄稼好的,撇去那些对庄稼坏的,这庄稼,还有长不好的道理吗?难怪他们可以养活14亿的人。" 【除了水灾,还有蝗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已故的马世骏院士认为,“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 应在飞蝗可能产卵的地区主动治理河流,加固堤坝,避免因干旱导致大面积的河床裸露,不让蝗虫有产卵机会。】 “适大旱,蝗集御前芦场中,亘数里。希言欲去芦以除害,中使沮其策,希言驱卒燔之。”蹇义背了一段宋史,道,“旱灾与蝗虫之关系,南宋越国公赵希言已认识到了,只是,他以为蝗虫与芦苇有关,原来避免河床裸露就可以了吗?" 这也是在场众人都不知道的一点。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林认为,蝗虫产卵至少需要以下三大条件: 一是要有荒地。 二是土地上要有空隙,植被覆盖率超过80%,就会使蝗虫无处产卵。 三是18%—20%的土壤含水量是蝗虫产卵适合的湿度。】 朱元璋震惊道:“怪不得说水、旱相间,这得有水,又不能很多水。如此说来,不但治水会帮助减少蝗灾,植树也可以防止蝗灾?这万事万物,还真是息息相关啊。" 【反正,不稳定的水位,绝对促成了大名蝗灾的诞生。明代,这地方共发生了28次蝗灾,为县志记载以来历朝之最。 嗯……不过明朝其他地方蝗灾也厉害,据统计,它共有205个年份都发生了蝗灾,占王朝总存活时 长的74.3%。也是前所未有的离谱数据。】 朱元璋再一次觉得,自己治下的大明,摇摇欲坠,破破烂烂。那破破烂烂的,就是被那铺天盖地的蝗虫,给撕咬出来的!朱权默算了算,震惊道:“我们只有276年吗?”现场,突然一声痛不欲生的“啊”! 那是朱棢,突然捂住了自己的胸口,就算是坐在椅子上,他也摇摇欲坠:“你算错了吧!再算一算!" 朱权委屈了。 这么简单的算数,我能算错吗? "就算再算一百遍,也是275.9.…" 他突然发现,现场里的大家的目光,突然变得阴森森起来。这样森森如狱般的感觉中,他唯唯诺诺: “我……我……可能……那个……错了……” 老朱破大防:“搞什么 ,就咱们大明有小冰河期,其他朝代,都没有是不是?这贼老天,就转给我们大明降灾殃吗?看看咱们,不是水灾,就是蝗灾,还有干旱!若是没有那什么小冰河,咱们大明,五百年也是轻轻松松的!" 被赶到外头的朱樉,在外头大喊:“不,老爹,你还有堡宗——还有那小冰河期,肯定会过去的,后代那兔朝,就没有这小冰河——这证明,还是我们大明,活得太短命啦——” 老朱觉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