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昆阳城兵力应参照《东观汉记》:时汉兵八、九千人,留王凤令守城,夜出城南门。二公兵已五六万到。 新莽军是五六万。 按照《后汉书》那也是10万人,“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 这种兵力比,刘秀仍然是很厉害的,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彼时他没啥话语权,耐心分析战略态势,大家只想着跑路。于是他自己带着13人冲出去,拉了一只1W人左右的兵马回援昆阳。(他哥名号牛掰)】 对昆阳之战,在场的将军们都研究过,就连蹇义也如数家珍。 蹇义:"《论衡·恢国篇》言,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三万人。故,还有第三种说法,认为攻打昆阳的只有3万人。" 傅友德摸着胡须道:“昆阳虽小,地理位置很重要,新莽军队想要拿下它无可厚非。但那王邑、王寻却只懂得挨个拔城的单调死板战术,若是当时依纳言将军严尤的话直接去打宛城的更使军主力,才是正确选择,宛城破,则昆阳自解。" 耿炳文也点头:“昔日汉高祖刘邦便 是依照张良之计,先取宛城,后扑咸阳。刘秀死守昆阳,也不过是为了保宛城。王邑等人完全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朱棣深深叹道:“唯光武是个清醒之辈啊,知道守昆阳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为了牵制新莽军。王邑认为攻不下城很丢脸,昆阳城那群人也只想着逃命,若不是王邑等人逼得紧想屠城,不等光武突围搬来救兵,他们已尽数降了。" 【当他带着千余前锋,抵达昆阳城东4-5里地。王寻以为只是骚扰,就派了几千人和刘秀PK。被 刘秀一马当先,斩杀数十首级,此举极大鼓舞了众人士气。 诸将士议论道:“刘小将军你平常看着胆怯,今大敌当前很勇啊,真稀奇。”从这个议论也能看出,刘秀此时威望平平,得以身作则建立威信。】 朱元璋笑道:“他人运动战,目的便是为了调动、分割你之兵力,好形成局部兵力优势。这王寻等人倒好,不必别人来诱,自己先逐个来送。还送得如此妥帖,只带了几千个人。" 朱允炆却默默在想: 若他是错,那我这一把将所有的人都带上的,是对的吗? 唉! 也许,在打仗厉害的人面前,你带的人多,是错;带的人少,也是错。你做什么,都是错。 【总之,遭遇战刘秀方打嬴了,他看军心可用,组织3000敢死队又从城东迂回到城西,对王寻指挥部发起打击。 王寻等人轻敌——也或许是觉得对方很菜,我想独占功劳,指派1W人迎战,其余人按兵不动。 结果就是被刘秀收割,当场阵斩副帅王寻。而后续部队,竟然因为之前下达的原地待命作战指令没有前去相救。 后来就是,昆阳城里的人冲出来和刘秀前后夹击,(城里还有八、九千人)突然,大召唤术上限——狂风骤雨,噼里啪啦。 下雨引发河水暴涨,洪水溺死了一堆新莽军,主帅王邑趁乱逃命。】 朱允炆突然说:“我觉得,这光武的运气,也是挺好的。一般人下雨,也下不到发洪水的程度吧?" 朱棣却道:“是洪水吗?也许是因为,当时仓促逃亡的人被赶到了河里,如此才溺死的吧。别忘了之前说靖难,朝廷的军队也是这样被溺死了许多。" />朱允炆:"……" 可以举个别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