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点心虚,便似做了什么偏心眼的事情,被当场抓住了,还要大白天下,叫大家来评评理,看看“徐达、冯胜、蓝玉、李景隆”这四人中间,有谁,特别的突出! 他咳嗽一声。 "嗯……" 李景隆丝滑出列跪下: “陛下!臣这等废物,如何能被封为大将军?定是那未来的小臣,虚荣心作祟,收买了写实录的官员,叫他给我添了一笔。" 虽然大家都知道,李景隆说的肯定不是真的。 但大家——主要是朱元璋和傅友德——还是很感谢李景隆这样牺牲自己,保全他们的颜面。 朱元璋连忙又咳嗽两声: "哎!你这小子,真是的,看在你还年轻的份上,这点行差走错之举,咱就不多计较了。你多努力,争取让朱棣给你封个大将军吧!至于咱嘛,咱还是要封那真才实学的。" 说罢,朱元璋扯了扯傅友德的衣袖。傅友德终于放下袖子。君臣相顾,爱意回转,破镜重圆。 【仁宗死了,洪熙元年7月,宣 宗即位2个月,重点来了。薛禄上奏,要求弃置开平卫。】 郭英心神震动: "?!?!" 你小子,怎么回事,我刚刚才在陛下面前说你的好话。结果你就这样回报我?合着这"对明朝版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和“大明战神”一样反语吗? 【他的理由是,独石等站皆在边野,开平卫的老幼本来就在这附近种田,蒙古人来了,这里无城可守。开平和独石相距五站,城墙不坚固,往来道路荒芜,不如把人口都迁到独石镇里一起管理。 宣宗回答:这事儿太大了,我们以后再聊。 大,真的大啊,洪武时期的开平卫可是在元上都。朱棣结束靖难后,虽然把开平和大宁卫都内迁,但不久后,又把开平卫重新迁回元上都。大宁卫在地理位置上,是与女真人更接近一些。 而开平卫是对东蒙古的最前线。 从元上都迁到独石镇(今张家口赤城县),是直线距离整整326里! 宣德元年6月,薛禄从开平卫回来,再次上疏,要求把开平卫移到独石镇,那地方虽然要冲,但太远,修筑工事都难,粮草问题很严重。 这一回,宣宗没有立刻拒绝,而是召集大家开始商议了。】 朱棣默了半天: “我没记错的话,前面说过,宣德元年,这孙子手下和安南打了败仗,于是和黎利议和。" 朱元璋也头疼: "怎的南面守不住,北面也弃了。弃了开平,那蒙古人一遛马就到长城了,长城沿线守将压力很大,我又没把沿线长城全修上。" 傅友德叹道: “开平卫附近草场挺不错的,蒙古人看你不在那边守,怎可能不来放牧,时间一久,就又全是他们的了。" 【这个商议暂时没得出什么结论,没两个月就发生了朱高煦叛乱事件,宣宗让薛禄平叛。这一段,明史夏原吉的传里有一个很神奇的描写。 原吉曰: “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 实录里又写,朱高煦初闻朝廷遣薛禄将兵,喜曰,此易制也。直到听说皇帝亲征才有恐惧心。这个所遣将会是薛禄吗?若是他,薛禄又为什么会闻之色变呢? 为什么朱高煦很开心呢?是看不起薛禄的 领兵才能,还是两人私下里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联系,于是单方面认为很好打呢?还是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为了衬托朱瞻基的英明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