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八零章(2 / 9)

/br>
【明朝政府规定,前往边疆的和支盐的必须是同一个人,不允许代支。整个周期也很漫长,理想状态也是2年左右。

时间长的,五六年,还有“自永乐中候支盐,祖孙相代不得者。”——也就是所谓严重的守支问题了。】

大家的眼神,默默挪向朱棣。

有个皇子感慨: 原来,太子哥哥不愿意出钱,也不独针对他的兄弟们嘛。看看, 子孙相代不得者’,再多欠几代,明朝都亡了,也不知道这清朝的人,还认不认我们明朝的债。

朱元璋受不了,他大喝一声:禁止在灵堂讲地府笑话!

【但是,最广受好评的“明初开中”,就是朱元璋的食盐政策,其实和上面的流程不太一样。他大部分时候是“输粮于边”。

政府自己出税粮,请商人充当物流公司,把各地粮食运到边防。商人们赚的是脚程费用,并没有利

用“盐-粮”的价格差赚钱。

政府只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盐这样的优质资产作为报酬的载体支付。这群人是拿到盐引以后,才成为了盐商的角色。】

老朱不满: 不要把什么都叫做开中法,咱的开中和后面的开中不一样,你们看吧,这后辈肯定马上就要开始骂开中法了,然后又连带了咱老朱要被骂。

后面的人一听上面那些繁琐的事情,就要开始骂咱了。咱真是好大的冤屈!

他不满的眼神,射向朱棣。他觉得,听那上边的话头,这事儿,自己这好大儿,八成也掺和了。

【另一种形式,是边地“召商中纳”。

洪武28年,广东积盐太多,湖南缺盐,广西又缺粮。于是明朝政府自己把盐运到广西,在桂林开卖,号召商人用粮食来换盐。

商人一手交粮,一手拿盐。再把盐卖到指定地点——湖南。

洪武25年,朱元璋在山西建立解州“运盐站”,明廷主动运粮至此,利用山西丰富的盐资源,去换商人的粮。

这个做法实施以后,出现了很有趣的“商屯”现象。商人在边地招人种田,生产粮食。再就近纳粮。

一时之间, 商屯日开,边粟充积,石直银二钱,商利甚厚。上述做法的内核,都是利用盐、粮价格差去吸引盐商。】

老朱锐评: 你看这洪武28年,一法解决三地之困难,如斯妙哉!果然,孩儿孙儿们都不靠谱。

最靠谱的,就是自己!

他也不知是喜还是悲。

【洪武时期,整个开中r盐产业的流程都是相对健康而正向的。

政府利用商人运输,免去了普通百姓劳役之苦,而指定这部分价目表时,为了吸引商人,蕴含了一丝市场经济的味道。

毕竟商人逐利,你价格太低,没人会来干物流。

朱元璋很好的控制了私盐,进而也就很好的维护了政府对盐业的垄断地位。他们占据着垄断的事实,把这部分利润的汤水给予了商人。商人为了蹭“垄断特权”乐此不疲。

尽管实际上开中所运粮食对于整个军队开销而言,并不是主要的,而仅仅是补充、救急,

大体还是靠军屯、口口。

但政策把大家的目光吸引到边疆建设上,也出现了异族来纳粮等盛景。无怪乎后来诸多赞誉。】

老朱龙心大悦。

要听夸,还是得这后辈夸啊!

市场经济,不错,不错。他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