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两者的不同。 杨士奇倒是里头反应的最快的,盖因他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继父又去世,家境着实不算太好,宗族的帮衬不太显,便是拿回杨这个姓,也是靠自己争取。 对这家族内部的分配不均深有所感。只是——人民公社? 朱棣问: “人民公社,顾名思义,似乎意味着那些地的所有权、分配权都是公社里的人来决定。可他们又如何避免不公呢?总会有一个话事人吧?" 老朱道: “可能与未来的领导人也不断的换差不多,这种话事人不是按照血脉嫡长选的,而是别的法子,如此三不五时更换,里头的人便觉得很是公正。" 朱棣: "……大户总是比小民声量大,选的时候又如何确保大家信服呢?"老朱沉默许久: "不知,想来这就是兔朝的厉害之处吧。" 【2、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在秦汉的计口授田基础上推出了均田制,这一制度后被隋唐继承。均田制给你的土地,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性质的田。 ①、露田 土地所有权:村社共同体(北魏是邻里、乡党组成;隋唐是保、里、族组成) 土地分配者:村社共同体 分配特性:你符合某个年龄条件后自动被分配土地,死后收回。 土地性质:不可买卖 ②、桑田 土地所有权:个人土地性质:可以买卖 看懂了吗?它其实承认了私有制。 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统治者基于私有制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向大地主、中小地主的让步、妥协。】 解缙已经完全崩溃了: “什么叫做让步妥协?” 朱棣试图捞一捞这个小弟: "前面说过,私有制是 一种生产力的进步。你的均田制,也是比现实中的西周井田制进步的。" 解缙:"让步,妥协,妥协,让步?" 他已经到了需要被一键查询精神状态的地步了。“我为什么要被让步妥协?我想要的是贫者有其田啊!”解缙大叫。 大家同情地看着解缙。知道了,知道了。知道你的《太平十策》里,开头就是让步和妥协。 【好的,让我们结合明初的土地现状重新审视方孝孺、王叔英。更精确的说法是,结合明初江南的土地现状。因为,井田也好,均田也罢,不管最后那田可不可以买卖,前提条件都是,你要有可以分的田。 朱元璋并不介意在人口稀少的北方、中原、边疆地区把地分给百姓,实际上连安徽凤阳都曾实行过计口授田制。 “古者井田之法,计口而授,故民无不授田之家。今临濠之田连疆接壤,耕者亦宜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他只是不打算在人多地狭的江南分,要分也是把官田分给跟着自己打天下的新兴勋贵阶级。】 老朱喃喃道: “我分出去的田亩数,我是知道的。老兄弟提着头和你干,该分也是得分的。但那徐阶的四十万亩田,是怎么分出去的?咱弄不明白。" 【可以进行阶级分析了,江南地区共有这5种力量。 1、拥有大量官田的,以皇族为中心、勋贵阶层拱卫的皇族地主集团 2、拥有大量民田的,江南豪族大地主集团 3、拥有民田的,江南中小地主 4、拥有民田的,自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