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擦擦汗: "不管有没有发生战斗,都在浦子口了,那么近。来救的陈瑄水师,不会是守卫南京的水师吧?" 这南京水师,都降了吗…. 【我们看地图,瓜洲在如今的扬州市,南京以东,离浦子口(今南京浦口区)直线距离132里路。 瓜洲靠近高邮、南通、泰州,符合行文之前的集合船只要求。同样的,瓜洲以西35里是仪真市,符合朱棣最初的战术构想(打下仪真、扬州后渡江)。 且瓜洲渡口对岸是高资港,盛庸的大军列阵防备在此。如果朱棣大军不在这里,盛庸又何必待着呢? 而浦子口则在南京城以西,基本属于南京范围,朱棣本来就不打算打南京,是要包围它,为什么会多此一举在这里爆发重要战斗呢? 就算燕军在浦子口派了人,想必也只是去招降陈瑄的小股人马。】 朱横看了半天,说:“就以这情况来说,朱棣好像确实不用打南京。招降吧。”大家齐齐看向李景隆。 李景隆一直佝偻的背脊,挺了挺: "……想来我是为了南京城百姓,做出了深思熟虑的判断。千古骂名,由我来担!" 朱棣欣慰地握住了李景隆的手: "曹国公,你的作用还是很显著的。" 【盛庸的船沿江上下200余里,好大的阵仗! UP算了一下,整个鄱阳湖上全列满船,列到长江口就是200里左右,太湖直线距离不过区区120里呢。 可朱棣不怕,怕什么?陈瑄带来的一堆水军让他勇的很! 什么迂回绕背偷袭,我朱棣!是要堂堂正正在长江上耀武扬威的人!我朱棣!就是要拿上千艘战舰正面对冲盛庸!】 > 【友友们,我觉得光这个阵仗,船只场面上不输于鄱阳湖大战了。 参战人员呢,比不上鄱阳湖大战的20万打60万,可是朱棣15万人这个量级是有的,盛庸那边人数就不清楚了,只看那么多那么多的船,人也少不到哪里去。 那理论上,这可能是大明建国过程里的第二大规模的水战啊?为什么其影响力约等于0呢? 因为啊,所有史料里,朱棣和盛庸在江上就没发生过船只接舷战,是的,合着这些船又被盛庸当了摆设。 压根没有水战啊!】 老朱面色铁青地捂住了胸口。他已经轻易不生气了,除非真的很生气!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不错,现在,朱允蚊对于盛庸的恶感,已经快要超过李景隆了! 至少,李景隆在郑村坝、白沟河还是很勇的打仗的,从白天打到了黑夜,还留下了不少燕军的命呢! 【朱棣毫无阻拦的渡过了平静的长江,看到防守在岸边的盛庸,送去了经典复刻,派数百骑兵登陆后冲锋,再一次的,一波流带走,无了。 (《革除逸史》称朱高煦为前锋,朱棣以骑兵在后督战。) 才杀了几百个人,盛庸便丢盔弃甲,单骑跑路,海上的所有水师也没打,就这么降了。好抽象啊,朱允蚊你看盛庸在淮河输的那么难看是怎么放心把长江交给他的?朱元璋留下的水师再怎么多也经不住这两波造啊。 这两百多里的船要是降了大半,加上陈瑄的水师,南京还存在什么长江天险吗?】朱元璋现在听不得“水师”和“盛庸”两个名词。 一听这名词,他就要犯头晕目眩的毛病。 朱楠弱弱道: “连《姜氏秘史》都不对这段反驳编造吗?这意思是不是,盛庸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