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在案发现场的围观群众中挑选下一个被害人!
这比凶手重返现场的性质还要恶劣。
有些犯罪者重返现场,是想确定自己没有留下线索、确定自己不会被抓到。但这个……他的目的就像为了挑衅警方。
破案的紧迫性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就是陈力连一个中场休息的时间都不给秦闻,就把他抓回来看记录仪视频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警方的戒备力量也增强了不少:重点从原来的现场勘察,转移到了对附近围观群众的身份确认和全面排查上。凶手能在现场找下一个目标,必然也会在附近出现!
当然,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警备力量的变化是在不动声色间完成的。大部分人对此不会有太多感觉。
这部分属于陈力等人的工作,与秦闻没有太大的关系。此时,秦闻的目光正紧盯着几个受害者出现的画面,反复播放。
有些人在记录仪中出现的画面很少,比如第二起案件的受害者,一个中年上班族。
“诶诶诶,你们挡在这儿,我上班要迟到了!晦气死了!”
不是所有人都对看热闹感兴趣的。中年男人就对别人的命案漠不关心,他只希望保住这个月的全勤。
见有警官朝自己看过来,中年男人缩了缩脖子,换成小声的骂骂咧咧,又换了个方向……
秦闻试图找出这几人身上的共有特质。
凶手是在案发现场随机选人?还是有某种他们还不知道的筛选标准?
如果是后者,那应该是一种表现得比较明显的特质。因为在混乱的围观群众中,不可能有时间去慢慢接触与了解。
那得是像性别、年龄一样特别容易被人注意到的特质!那……会是什么呢?
他们的一个个表情、动作不断在秦闻的脑海中闪现。
忽然,他想到了施亿碰到的那个鸭舌帽。有一条线索终于将几个案子串联了起来!
秦闻立刻道:“陈叔,帮我找找本次记录仪中有施亿画面的部分,哦、就是跟我来的那个人。”
他要找的不是施亿,而是那个鸭舌帽!
他怀疑,施亿接触到的那个鸭舌帽就是嫌疑人!而施亿,很可能是下一个被盯上的“潜在被害人”!
她被盯上不是因为嫌疑人认识她、或是发现她是个异类。而是因为她与前面几个受害者一样,没有“恐惧”。
这就是秦闻在他们身上找到的共同点。
当然,他们没有恐惧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人忙于自己的生活,没有余力去关心别人。也有像施亿这样,秦闻觉得她纯粹是不懂恐惧为何物。
甭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的存在对凶手来说就像探照灯一样显眼。他享受着大家的关注、紧张与恐惧。对于发生在身边的凶案,这是大部分人难以免俗的情绪。
可在这几个人身上,凶手没能得到他想要的反馈。所以,他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教”他们恐惧。
这是秦闻的分析侧写,他需要更多实证来证明自己的推理。
比如,找出那个鸭舌帽,确认他的身份。
如果能在多个案发现场找到他的身影,那他的嫌疑还会再次上升。
但很遗憾,在其他几个案发现场,没看到形貌相似的人,无法确认他当时在场。
包括这个案发现场的记录仪中,也很难看到此人的身影。
只有他跟施亿产生短暂冲突那会儿,他出现在视频中的画面才多了一些,不过也没有正脸画面。
但这并未排除鸭舌帽的嫌疑。正好相反,在秦闻看来,鸭舌帽展现出来的反侦查能力正好与凶手相符!
之前记录仪的重点不是围观群众,漏掉人很正常。但鸭舌帽与施亿接触期间,一直都保持着没露正脸!
秦闻敢肯定,那家伙撞上施亿后,被反震回来差点摔到,这不是他本意。也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