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1章 御寒问题(2 / 2)

火炕这东西,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紫禁城内铺设的地龙,就是火炕的一种。

古代很多北方地区,就通过烧火炕来御寒。

但辽东气温过于极端,动辄零下二三十度,光有火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火道和火墙。

灶台与火炕相连,燃烧木柴煤炭的烟气通过火道传递到火墙,就能让热气在墙内流动、散发,从而温暖整个室内。

朱绫前世闲着没事干就喜欢在某音上刷短视频,看过很多期东北农村盘火炕、修火道、建火墙的视频。

她有过目不忘之能,动手能力极强,将后世仅次于集体供暖的取暖方式搬到辽东,轻松就能解决室内太冷的问题。

当然,光有火炕三件套还不够。

从事生产活动,不可能天天待在室内,御寒的衣服也得解决。

曾有人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问,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聚酯纤维。

现代很多人看古装剧都会有疑惑,为何一件虫吃鼠咬、光板无毛的破烂棉袄在当铺换银子来?

岂不知,真正的古代并不是电视剧演的那样。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才是常态。

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代生产力方面的落后与匮乏。

衣食住行,衣服排第一位。

一件好衣服,特别是能御寒的,在古代是绝对的硬通货。

很多跟财富有关的字,都与丝绸衣料相关

比如货币的‘币’,指的就是丝织品。

别说是普通人家,都是豪门望族,做了一件好衣服,也是一代一代往下传。

红楼里的贾宝玉要去舅舅王子腾家做客,贾母就把自己一件雀金裘给了贾宝玉。

这件衣服肯定是上一代荣国公,甚至是贾母自己穿过的。

这种事放在现代,估计很难想象,一个年轻小伙要出门,穿了一件爷爷奶奶几十年前穿过的老旧衣料。

可在古代,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

不光是丝绸,就连最普通的棉花,也是极其珍贵的。

因绝大部分的土地都要用来种粮食填饱肚子,鲜少有地能种棉花,一般家庭都要攒好几年棉花,才有可能做出一件棉衣。

古代很多文学作品,经常出现女性觉得在织布纺纱,不是他们家的衣料很多,而是织布机效率太低,一年到头辛苦纺织,也就只有一两匹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