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我在苏轼府上当厨娘> 第四十五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五章(1 / 3)

第45章第四十五章

中秋节后,苏轼一行人又在齐州盘桓了月余,这才启程前往密州。临行之前,不禁二苏伤怀,连小孩子们都互相舍不得,宛娘直攥着圆娘不撒手,她好不容易得了个玩的上来的妹妹,还没亲香够又要分别了。圆娘安慰道:“咱们一定还会再见面的。”宛娘悄悄跟她咬耳朵道“到那时我偷偷跟着你去伯父家,给阿爹阿娘一个惊喜!”

圆娘伸出小指“拉钩!”

宛娘勾住她的小指道“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在苏辙一家大小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苏轼携家眷乘船东去。叔寄仰面问苏轼道:“爹爹,以后我也会离开爹娘、兄长和阿姊吗?”苏轼摸了摸他的头道“好男儿志在四方。”“那以后我做官了,可以带着咱们家所有人去赴任吗?“叔寄又问道。辰哥儿道:“到那时爹爹也做官,兄长也做官,你带不走所有人的!”“带阿姊!我十分喜欢阿姊!阿姊改良的点心心最好吃了!"叔寄果断决定道。“不行,圆妹必须跟我!"辰哥儿斩钉截铁的说道。圆娘扶额,看着二人说道“我跟着师父。”两个争成斗鸡眼的小兄弟瞬间愣住了,一起劝苏轼道:“等我们兄弟为官后,爹爹就致仕吧,我养着你!”

苏轼屈指,敲了两个小兄弟一人一下,调侃道:“你们哪是想给我养老?分明是舍不得圆娘的点心。”

船上的白帆拉的满满的,可船还是越行越慢,甚至有的河道几近干涸,靠岸上的纤夫生生拉着船前行。

苏轼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京东东路的干旱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的多。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苏家一行人下了船,改乘马车前往密州。目之所及到处都是一片片秃秃的土黄色,风一吹能扬起二斤沙来,完全不似江南水乡的蕴秀。

已过了秋收,但依旧有成群的农人在地里忙活着,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京东东路之前爆发了极严重的蝗灾,趁着天气渐冷,百姓把土壤表面的虫卵翻到地下,冬天一上冻就能够冻死这些残存的虫卵了。苏轼定定的望着窗外,满腹愁绪,不知密州的情况怎么样了?几日后,苏家的马车晃晃悠悠的停在了密州官舍。一行人下车之后,大吃一惊,盖因这一路行来,密州的官舍是他们见过的最破败的官舍,关键是苏轼是密州知州住这样的,其他人可想而知。众人小心翼翼的打开门扉,奴仆们打量了一番官舍布局后,开始往里抬行李箱子。

这里能住的地方十分狭窄低矮,完全没有杭州那种风雅园林式官舍,只有一处五间的青砖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甚至都不是全砖结构,是用稻草泥砖垒成的,外表再包一层青砖,青砖还是竖起来垒的。甚至西厢房边上那间不知何时被雨水冲塌了半堵墙,至今还没修缮,看着甚是狼狈颓败。

这次谁都没有单独的院落了,都住在一个大院里。苏轼夫妇住在正房,正房东边那间留出来做书房,圆娘住西厢靠北的那两间房,小郎君们在东厢一人一间房。

奴仆们都住在靠近大门口的东西配房。

庭院里无竹菊幽兰等植物,只有一棵挂着红彤彤果实的石榴树,一棵挂着黄澄澄果实的柿子树。

果实已经成熟了,前任知州并没有摘取,几个小家伙开始猜测石榴和柿子的味道,有的说苦的,有的说酸的,有的说涩的,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找苏辑评理。

苏轼抬眸打量了两棵果树,随即说道:“口说无凭,还是得摘下来尝尝。”砚青搬了个木凳来,亲自摘了几个石榴和柿子,装了满满一小篓子。用井水净过后,小家伙们开始分果子吃,一人一个火红的柿子,石榴是两人一人。

圆娘先吃的柿子,她轻轻在柿皮上咬了一道小口子,然后用力一吸,甜津津的汁液瞬间迸进口腔,连呼吸都是甜的,比蜜还甜百倍。辰哥儿将竹篓子里的石榴全都掰作两半,他小心翼翼的剥了几个石榴粒放嘴里嚼了嚼,酸甜可口,并不是想象中酸掉牙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