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苏轼跟前问道:“听起来,这里面有故事啊,爹爹讲讲!爹爹讲讲!”
苏轼摸了摸鼻子,警告道:“我与你们说了,你们不准去叔父跟前言说,便是要言说也不要说是从我这里知道的!”
辰哥儿从善如流道:“这您尽管放心,便是我想说也没地说去,叔父如今在陈州呢!”
苏迈悄声问王闰之道:“阿娘,我怎么觉得爹爹有些心虚呢?”
王闰之浅笑道:“英雄所见略同。”
苏轼环视一圈,这才娓娓道来:“年幼时和你们叔父还有几位友人在学舍中读书,恰逢雨天,友人提议赏雨联句,大家都应了,一人曰:庭松偃仰如醉。有人接道:夏雨凄凉似秋。此君吟完大家来起我们苏家兄弟的哄,于是我接:有客高吟拥鼻。你们猜猜你们叔父是如何接的?”
众人皆摇头。
苏轼继续笑道:“他接:无人共吃馒头。众人绝倒,大笑。”
苏迈与辰哥儿亦笑。
圆娘眨了眨眼问道:“师父,难道这句接的不对吗?”
“没什么不对的。”苏轼答道。
“那大家都在笑什么呢?”圆娘不解,继续问道。
苏轼耐心道:“那时流行西昆体,经太学那帮儒生一顿牵强附会后,诗文的路子越走越窄,时人都以险峻奇诡之辞为上,他们认为你叔父对的粗简又出其不意,这才哄堂大笑的。”
圆娘又问道:“这可是奇了,自古以来酒可以入诗,鸡豚可以入诗,菰米可以入诗,为何馒头不可?不仅不可还要被笑呢?”
苏轼闻言笑道:“难怪嬷嬷想起这件旧事来,当时你叔父也是如此问的,你们真乃知己也,为师看来以馒头入诗没什么不可以的。”
苏轼说的大义凛然,苏迈却觉得父亲话里有水分,他不禁幽幽插言道:“难道那群人里不是爹爹笑得最大声,直接把叔父笑崩溃了?”
苏轼尴尬的轻咳两声:“谁还没个年少轻狂的时候?!”
圆娘笑着解围道:“从夏雨到馒头,果真让人始料不及。”
辰哥儿不关心联句,他张口便问:“让叔父如此惦记的馒头到底是何模样?好不好吃?!”
苏迈敲了他的脑门一下道:“你还真会抓重点,哪里就真有馒头摆在那了?!”
苏轼轻轻摇了摇头,打断道:“还真有!当时你们叔父正独自啃蕈馒头吃。”
“啊?好吃吗?”辰哥儿好奇的问道。
苏轼摸了摸下巴,回道:“人间最好吃的馒头莫过于蕈馒头。”
王闰之道:“既如此,那咱们夕食便用蕈馒头吧。”
任嬷嬷道:“柜子里还有一些干香蕈。”
厨娘道:“今日采购的新鲜香蕈还没用呢。”
朝云净了手道:“快用温水泡发些干蕈,干的鲜的都会用到的。”
大家喝完奶茶又风风火火的忙碌起来,苏轼扛着圆娘带领着苏迈兄弟往书房走去,砚青正迎面走来道:“郎君,陈州来信了。”
苏轼大喜过望,他将圆娘放在书房竹椅上,转身边撕信件边笑道:“子由难不成长了顺风耳?真是说曹操曹操的信就来咯。”
苏轼览罢信件,望了望砚秋手里的小方匣子命他打开,里面花花绿绿的盛了不少小玩意儿。
苏轼笑道:“是宛娘送给圆娘的小礼物。”
嗯?圆娘好奇的凑过去一看,是陈州流行的小玩具,还有一个香香的荷包,荷包旁叠放着一张纸道:“圆娘你好呀,这是我第一次握笔写信,会的字不多,但想说的话不少。”其中字迹有的工整,有的稚嫩,想来宛娘在写信的时候有向家中兄姊求教,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娘子模样生动活泼的跃然于圆娘眼前。
圆娘继续往下看,只见宛娘写道:“这是我在上元节买给你的礼物,望你能够喜欢,或者你来陈州,咱们再去买好玩的,荷包是阿娘做的,香料是我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