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肃清后,楚逸尘和苏瑶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之中。楚逸尘深知,边关乃国家之门户,其安危关乎国之根本。于是,他频繁往返于京城与边关之间,亲自督导边关防御工事的加固与完善。在他的指挥下,一座座瞭望塔拔地而起,绵延的城墙得到修缮与加厚,各类先进的防御器械被部署到位。同时,楚逸尘还精心挑选并训练了一批精锐的边关将士,提升他们的战斗素养与应变能力。
“将士们,边关是我们国家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守护百姓安宁的坚固堡垒。我们肩负着重大使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苦练本领,让外敌不敢觊觎我国疆土!”&bp;楚逸尘站在练兵场上,对着整齐列队的将士们高声训话。将士们精神抖擞,齐声高呼:“愿为国家效命!”&bp;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在边关回荡,彰显着他们守护国土的坚定决心。
而在京城,苏瑶为推动民生事业与女子教育,亦是费尽心思。她开办的救济所日益壮大,不仅为流离失所的百姓提供食物、住所,还组织他们学习各种生存技能,帮助他们逐渐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在救济所里,苏瑶时常亲自教导百姓们纺织、耕种等技艺,耐心细致,毫无架子。“大家学会了这些手艺,以后就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有什么不懂的,尽管来问我。”&bp;苏瑶微笑着对百姓们说道,眼神中满是关切与鼓励。
对于女子教育,苏瑶更是不遗余力。她四处奔走,说服朝中大臣与京城的富商们出资兴办女子学堂。在她的努力下,一所所女子学堂在京城及周边地区相继建立起来。学堂里,苏瑶亲自挑选德才兼备的女先生授课,教授女子们诗词、书法、绘画以及家政等知识。“女子也应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学习,你们能开阔眼界,提升自己,为国家和家庭贡献力量。”&bp;苏瑶在女子学堂的开学典礼上,通过纸笔向女学生们表达着自己的期望。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女子学堂的兴办,一些传统守旧的观念开始浮现,部分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应抛头露面接受教育。他们在暗中诋毁女子学堂,甚至煽动一些家长不让女儿上学。苏瑶得知此事后,心中焦急万分。她决定召开一场公开的辩论会,邀请朝中大臣、京城名儒以及那些反对女子教育的人共同参与,借此机会向众人阐明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辩论会上,苏瑶坐在台下,静静地听着各方的观点。一位老学究率先发言:“女子自古以来便应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如今让她们读书识字,抛头露面,成何体统?这简直是违背祖训!”&bp;苏瑶听后,拿起纸笔,写下自己的观点,由身边的亲信代为宣读:“大人所言差矣。时代在变迁,如今国家正处发展之际,需要各方人才。女子接受教育,并非是要抛头露面,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相夫教子,甚至在一些领域为国家出力。且不说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诸多女子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若女子皆愚昧无知,又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助力国家繁荣?”&bp;苏瑶的观点有理有据,引得台下众人纷纷点头。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观念,支持女子教育。那些原本反对的家长们,也在苏瑶的劝说下,纷纷将女儿送回学堂。女子学堂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女子在这里汲取知识,绽放光彩。
在楚逸尘和苏瑶为国家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情也愈发深厚。每次楚逸尘从边关回到京城,苏瑶都会早早地在楚府门口等候。两人相见,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便能传递彼此深深的思念与牵挂。夜晚,楚府的书房中,楚逸尘会向苏瑶讲述边关的最新情况,苏瑶则分享京城民生事业的进展。他们相互倾听,相互出谋划策,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
“瑶儿,如今边关防御日益稳固,将士们士气高昂。只是这后勤